网站导航

电话
短信
地图
News

新闻资讯

分类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道的华丽转身时间:2025-09-30 02:04:09

佩剑挂在哥大宿舍的墙上,费若秋的指尖划过剑柄,那道曾经斩获欧洲青年锦标赛银牌的寒光,如今映照着曼哈顿的晨曦。

“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通宵备考的夜晚,我常常会想起巴黎训练馆里金属碰撞的声音。”费若秋说着,嘴角泛起一丝微笑,这位22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刚刚结束一场微观经济学考试,而三年前,他还在为欧洲巡回赛做准备。

2025年春季,我们在哥大校园见到了这位不寻常的留学生,他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的转型之路,展现了一个当代青年如何在不同赛道间华丽转身的精彩故事。


01 巴黎岁月,剑道上的青春之歌
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偶然,14岁那年,他随父母移居法国巴黎,进入一所当地中学就读。“学校里有击剑俱乐部,同学们都说这项运动很酷,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。”

没想到这一试,试出了一位天才剑客,费若秋在击剑方面展现出的天赋让教练惊讶——他拥有罕见的反应速度和空间感知能力。“我的第一任教练杜兰特先生曾说,我手中的剑像是思维的延伸,而不是冰冷的金属。”

费若秋迅速崭露头角,16岁入选巴黎地区青年队,17岁开始参加国际赛事,2019年,他在欧洲青年击剑锦标赛中获得佩剑个人赛银牌,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首位获得奖牌的中国裔选手。

“那场比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当我站在领奖台上,听到宣布我的名字时,我突然意识到体育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。”

02 艰难抉择,从赛场到课堂的转变

2023年初,费若秋面临人生重要抉择——继续职业击剑道路,还是申请大学深造,当时他已经获得法国国家队的关注,很有可能代表法国参加国际赛事。

“那是我最纠结的时期,”费若秋坦言,“每天训练结束后,我都会思考自己的未来,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,而教育能够为我提供更长久的支撑。”

疫情期间的比赛空窗期让费若秋有了更多时间阅读和思考,他重拾了对经济学的兴趣,开始在线学习相关课程。“击剑教会我如何专注和目标明确,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学术追求。”

2023年秋,费若秋做出了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:暂停职业训练,全力准备美国大学申请,他每天安排8小时学习时间,同时保持基础体能训练,经常学习到深夜。

“那段时间比备战任何比赛都辛苦,但内心特别充实。”

03 圆梦哥大,跨洋求学的挑战与成长

2024年春天,费若秋同时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他最终选择了哥大的经济学专业,2024年8月正式入学。

从巴黎到纽约,从职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,转变并不轻松。“第一学期是最困难的,”费若秋承认,“我需要适应全英语授课环境,同时跟上美国大学快节奏的学习进度。”

击剑训练培养的纪律性和抗压能力帮助他度过了适应期。“就像比赛中的落后局面,你需要保持冷静,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,一分一分地追回来。”

费若秋现在保持着严格的时间管理习惯:早晨6点起床,晨跑后预习当天课程;上午上课,下午图书馆学习;晚上参加学术讨论或校园活动,他仍然每周抽时间进行击剑训练,既是保持体能,也是情感寄托。

04 文化桥梁,融汇东西的独特视角

拥有中法两国生活经历,又在美国求学,费若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。“中国文化给了我根基,法国经历教会我欣赏生活之美,美国教育则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。”

这种多元背景使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色,费若秋目前参与的一项关于国际体育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项目,正是结合了他的体育背景和经济学兴趣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道的华丽转身

“我的教授常说,我的实战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视角,比如体育产业中的决策过程,与我过去在赛场上的瞬间判断有相似之处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道的华丽转身

费若秋还活跃在哥大的国际学生社区,经常分享他的跨文化经历。“我想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,就像击剑比赛中,无论对手来自哪里,我们都遵循相同的规则,相互尊重。”

05 未来规划,连接体育与学术的梦想
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打算继续深造,攻读体育管理或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生学位,最终希望能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,促进全球体育事业的发展。

“体育是世界通用的语言,我有幸掌握了这门语言的多种‘方言’。”费若秋希望未来能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在追求体育卓越的同时,不忽视学术发展。

他特别关注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:“中国有许多极具天赋的年轻击剑选手,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启发他们,体育和学业可以相辅相成,国际化的教育背景能够为体育生涯增添更多可能性。”

费若秋正在筹备一个连接中美法三国年轻击剑爱好者的交流项目,计划2026年夏季实施。“我想搭建一个平台,让年轻运动员能够相互学习、共同成长,不仅提高击剑技巧,也拓展国际视野。”


费若秋带着我们穿过哥大校园,在一栋历史建筑前停下脚步。“这是Low Library,我最喜欢学习的地方。”他说道,目光投向远处一群正在讨论问题的学生。

“有时候走在校园里,我还会下意识地做出击剑的步法。”费若秋笑了,那是一种跨越了两个世界的笑容——既有运动员的坚毅,又有学者的沉静。

墙上的佩剑静静挂着,不再是一件单纯的竞技武器,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体育与学术的象征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才刚刚开始书写它的第一章。